关于三年级数学学科作业设计实践的反思
一、现象:
十月份,进行了一次第四单元《万以内数的加减法》独立作业检测,结果虽在意料之中但也让人有所醒悟。从孩子们在答卷时的态度、检查的习惯到答题的规范程度、题意的理解、数量关系的整理,每个环节都不尽人意,不由怒火中烧。静思,其实作为教师要给孩子的还有很多很多。
二、分析与思考:
1.这帮孩子经历了两学年的绿色评价,绿色评价的过程比较新颖,内容丰富,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并且组织过文化课的过关检测。但与期末统测相比,给学生和家长的味道还是有所差别的。最重要的可能就体现在作业书写与检测的态度上。
2.进入三年级,学科明显增加。作业由没有书面作业过渡到四门学科的读写记背,可想而知孩子的回家任务着实艰巨。家长们也操碎了心,有时间的自己辅导,着急的时候自己上手,没有时间的托付给补习班。于是,第二天教师在批改时正确率很高,对自己的教学感觉挺满意。但经过课堂的提问与作业的汇报交流之后,发现大多数孩子的作业实在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思考:家长本没有错,孩子也没有错。那么问题在哪里?
3.数学学习任务从一二年的纯粹计算过渡到题意的分析与理解,有时也需要借助数学工具帮助解决,过程性的思考有时远远大于结果的本身。第四单元大批量的失分,主要集中在选择题的后四题(不举例)。所以说三四年级数学学习基础是否扎实就能判断出后阶段的发展空间,还是有一定道理的。那么,如何让孩子在思维上能够得到锻炼呢?很明显,要么在课堂要么在作业设计上。
三、下阶段打算:
1.作业书写时间尽量从校外迁移到校内或是课堂,在教师的监控下保质完成。在此过程中暴露出每位孩子的问题,坐姿、书写答题习惯、书写效率等等。有针对性的进行辅导矫正。
2.课堂上注重思维的练习,试着让孩子把思考的过程通过语言的表达、画图、实物的操作演示等方法进行呈现,让思维到达可视化。
3.作业设计中,多一些诸如:我知道了什么?要求什么?我可以先求出什么?接着再算什么?(表示什么意思),最后怎么算。或是给出一些算式或是为孩子们画上一些线段图,在教师给出的半成品上继续完善、深入思考。或许孩子会比较感兴趣。
最后,我们的作业设计改革应该从量——质转变,其实对于三年级的数学学习来说,如果能够真正的理解作业本上的所有习题,然后针对作业本的反馈情况进行后期的强化训练及适度延伸,孩子的们的学习定会稳步上升。不必再去增加其它的作业量,设想再加上批改、讲评、订正,老师们根本就没有时间完成,效果也不见得明显。但,真正的实践起来落实到每位学生,确实没有那么简单,原因种种,对于农村任教教师来说,困难重重任重道远。
评论
还能输入140字
用户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