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趣 合作 善导 提效

  发布时间:2020-06-03 10:52 栏目:学校动态 作者: 程业 安吉县昌硕小学 点击量:666  

新时代,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社会需求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在这种变革下,对义务教育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强化选择性教育思想,为每一位学生提供适合的课程和适性教育,使每个学生得到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所以,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打造“学为中心”的高效课堂势在必行。接下来,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为例,分享个人的实践反思。

一、问题引领 先学后教

个人认为,学生不论是哪个学段都会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储备或是生活常识经验积累,所以数学课堂共同学习的任务就是把数学方法思维融入生活或是之前所学知识的再延续。站在学生角度思考“为什么要学”的问题,便于我们如何设计自学内容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小学课程中有很多的概念课如图形的认识、时间和人民币的认识、数的意义等。这些知识孩子在生活中都有所接触课前可以让学生自学书本内容,完成相关定义的整理,进行初步感知。在整理过程中孩子们就会发现自己对这些知识的了解与以往相比并不具体、完善,甚至与之前的认知和生活经验有差异,有碰撞,此时孩子们主动学习的欲望就已经开始了。再如,小学阶段观察物体、运算定律的运用、面积体积的公式推导、算理算法的研究等内容都有一定的连贯性学生可以根据学过的知识顺势而推同样也可以将新知转化为已学知识,课前可以设计一些知识形成过程的回顾练习,思考新知与旧知之间的联系和区别。这就是建立孩子们已有的知识技能上的一种拓展延续,同样能够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当然,在布置自学任务时一定要明确具体的时间、内容、方法及要求。

二、任务驱动 以学定教

其实经历了低段和高段的课堂教学实践之后,很明显的差异就体现在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上。究其原因,学生一年又一年的被传统教学模式所“熏陶”,习惯了拿来主义,被动接受,老师们的“震”字诀、“拖”字诀让孩子们无心去质疑,不敢去质疑。久而久之,我们的课堂终将会脱离主体,学习变得如此机械化、功利化。所以,在解决“为什么要学 ”之后,一定要慢慢在孩子脑海中注入“为什么会这样”的思想。为什么和我之前的认知不一样,为什么用原来的方法看似能解决但又无从下手呢?课堂给予一定时间进行交流,接着老师要将孩子们在自学时产生的问题进行整理再整合。聚焦问题,抛出目标明确的大任务,使学生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每一位学生都能根据自己对当前问题的理解,运用共有的知识和自己特有的经验提出方案、解决问题。

三、小组合作 顺学而导

提出问题,聚焦问题之后,怎样解决问题成为了课堂的重要环节。小组合作探究,操作实践推导验证让学习真正发生。在此过程中每个小组为完成共同的任务明确责任分工,相互协作,开展互助性学习。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唯教之道在于导”“大问题”的教学中,教师的组织引导尤为关键。合作探究时,要深入每个小组,关注小组的探究方法、进程和组员的参与情况,适时对有困难的小组提供帮助,可以是操作层面的也可以是整理汇报层面的,并对接下去的素材选择和小组汇报顺序及流程做到心中有数。当然,如何设计有意义的“大问题”成为教师课前准备的重点,既要能让大部分学生能学有所获,也能满足小部分孩子发散思维的培养锻炼。并且“大问题”的提出要有一定的空间性和研究性,能保证15分钟及以上的探究价值。

四、点拨评价 多学少教

小组充分探究交流后,开始展示成果。汇报过程中锻炼孩子们表达、倾听、质疑、概括等能力,在交流中收获成长。教师也不是一个单纯的倾听者,应该做一个有效的提升者。评价点拨要抓住关键,相时而动,富有启发性。在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分享时,教师适时追问,引发深层次的对话和碰撞。要实现有效的小组合作,需要建立一种合理的小组合作学习评价机制,其目的就是要不断调整小组成员的各种行为和活动的规范。将评价的重心落在激励小组集体合作达标上,即捆绑式评价。同年级部分学科课堂形态尽量统一,让学生养成习惯,规范行为,不断适应这种课堂学习模式。评价结果和学校学生发展性评价相统一,对学生要有所促动,尝试通过评价撬动课堂的改革创新。

“学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就是真正把课堂还给孩子,让他们有更多的时间进行思考和探索,找到“捕鱼”的方法和技巧。而教师则把更多的时间放在课前准备,分析教材、了解学情、研究“大问题”的设计、对课堂充分的预设上,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多学少教,让我们课堂活起来。

 


(原作者:程业)

评论

还能输入140

用户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