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场地上的“大量尺”

  发布时间:2018-04-04 14:13 栏目:教学研究 作者: 胡正芳 中班(1)班 安吉县昌硕中心幼儿园 点击量:1634  






一、案例背景:

游戏为幼儿提供了“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的机会,游戏中解决的问题都是幼儿的真问题。经常玩建构游戏的幼儿,能够获得大量有关数量、图形以及空间的核心经验,主要表现在积搭各种作品的过程中,建构材料极具可移动性和变化性,其丰富的造型体验,对幼儿的综合的科学探索能力及空间思维的意义极大。建构中经常会看见重复着某一行为,在不停的拼搭和垒高及各种玩法就是幼儿正在发展过程中的某种知识和能力,他们的每一次重复,对他掌握这一知识和能力都有极大的好处。

建构场地上,大班幼儿叶徐庆每次的建构都很有想法,时而组成小组式的搭建,组内的小朋友都很听他的建议,按照他的指挥进行建构,时而一个人建构,琢磨着搭建很多奇形怪状的造型。在建构技巧的他对垒高、穿插、平铺、排列、对称、围合等很熟悉。这一次在搭建中他遇到了之前没有遇到的困难,他想帮老师量身高,但是长的木板总是竖不起来…… 

二、描述:

片段一:他将长方体的木砖放成两排垒高,垒到10块的高度时,又将一块一米长的木板竖着靠在垒高的木砖上,对身边的黄芳晓说“来帮忙。”黄芳晓跑过来扶着竖着的长木板,她扶了几秒就走了。大庆爬上垒高的木砖,右手扶着木板,双腿半跪着在两排木砖上,竖着的长木板倾斜了。他从双排的木砖上下来,从旁边拿了一些正方体木砖放在竖着的长木板的前面,又拿了两块相同的正方体重叠在正方体前面,又拿起一块正方体放在长方体的前面,又用了大的木砖倾斜60°的放在竖着的长木板的四面。大庆又用小车运来了很多木砖又在60°的砖外面围上一层。竖着的木板的前左右面的地方都摆了相同的一块木板。

片段二:他跑小木屋的地方拉黄芳晓过来。他爬上2排垒高的长方体木砖的上搬动竖着的木板,叫黄芳晓将短的木板递给他,他站在2排垒高的长方体木砖上将短的木板放在竖着的长木板上,说:“好了,老师,你过来。”教师走近“要怎么站”,“靠着站”教师背靠着站着,大庆转身对黄芳晓说“小小,小小,再给我拿一个。”黄芳晓递给大庆一根短木板。大庆将这块木板叠高在刚才的短木板上。“小小,小小给我那块石头”过了一会儿黄芳晓递给他一块短木板。大庆将短木板贴近教师的头部靠着竖着的3块木板。教师离开“测量处”说“这是我的身高吗?”大庆“嗯”。大庆的一只手扶着竖着的3块木板,另一只手拿着横着的木板。教师说“可是,你有办法固定它们吗?”教师伸手将大庆的所有木板都扶着并感谢。大庆从木砖上爬下来。此时教师扶的木板要倒了。另外一个男孩子向站上去帮助他扶着,结果被他拒绝了。这位男孩子还是执意爬上去帮助扶着,大庆拿着正方形的小砖一块一块的靠着竖着的长木条垒高。教师说“要不要我帮忙?”“不用”教师走开。木板倒塌了……

片段三:大庆继续捡起散落一地的木板、木砖、正方体的木板开始搭建了,他选择了砖块垒高,一块一块的垒高。将场地上的推车靠在垒高的长方体木砖旁边,转了转身体,抓了抓脑袋,去材料区夺过周李建手里的小推车边推边跑到自己搭的地方。将小车抵住木块的底端。另一个男孩子拿走了小推车,垒高的木砖又倒掉了……

片段四:大庆捡起长方体的木砖,继续将长木条竖起来,用小推车轮子的一边撑住木板的一面,在长木板的另一端整齐的排满木砖。周李建把推车拿走了,木板又一次倒了……

片段五:叶徐庆又在游戏场地里找到了一辆推车,用小推车的侧面靠近竖着的长木板旁,双手环抱着很多的木块,堆在小推车里,“大量尺”终于被固定住了……

四、分析:

(一)尝试行为——小步递进发展

第一次:将木砖方成两排垒高,把长木板靠近垒高的木砖旁,尝试利用木砖作为长木板的支撑点。邀请了同伴黄芳晓的帮助,交代同伴扶着就能稳定,同伴走开后,长木板出现倾斜。

第二次:将身后散落的正方体木砖叠放在长木板的前面,用长方体木砖倾斜60°竖在木板的三面(三角稳定性的原理)。竖着的长木板暂时稳定。教师的身高比一块长木板要长,需要再原有固定的长木板上增添三块短的木板才能量出身高。再次请求同一个同伴黄芳晓,并交代其任务是递短木板,示意教师来测量身高。叠加的短木板没有固定,最后测量失败。有同伴和教师主动询问是否需要帮助,被其拒绝。木板整体倒塌。

第三次:他选择身边另外的一种材料(长方体木砖)垒高的方式进行,利用第二次的在周围用木块固定,在两旁用小车做支撑。最后同伴拿走推车的瞬间,木砖全部倒塌。

第四次:继续使用长木板,长木板的一边用了第一次的固定方法,木板的另一边用了小推车,将小推车内放满了木块,此时的木板很坚固的固定好了。

叶徐庆经过反复的试验尝试,运用多种方法将长木板竖立起来。积累了有关于固定“大量尺”的经验是:找到支撑点、利用三角定论固定、底端重力维持、找到支架。

(二)认真专注——学习品质提高

 叶徐庆在不断的尝试过程中,几次屡遭失败,有寻求帮助的失败(寻求黄芳晓小朋友帮助扶住长木板,最后黄芳晓只是扶了一会儿就走了),有别人恶意破坏(小朋友拿走推车),在帮教师量身高的同时因为木板的不够长,导致全部倒塌。都没有击败他放弃游戏的信念,一再坚持自己的想法,很认真的思考,他转了转身体,抓了抓自己的脑袋。都能突出他遇到困难不怕,敢于探究和尝试自己的方法,并一次一次的验证。

叶徐庆双手轮流在头顶上擦了擦汗水,依旧坚持寻找更好的固定方法,对于现状的他所获得的经验就是,在木板的一边用木砖垒高来做支撑点,另一边用堆满木块的小车里稳固基底就能帮助长木板竖起来,另一种办法就是在木板的最底端四周都围上木块,利用60°斜角三角形稳固基底。利用力的夹击的办法。

(三)假设建立——认知水平提升

1.建构技能认知假设:

他将木砖放成两排垒高,垒到10块的高度时,把长木板竖着靠在垒高的木砖上;将正方体木砖的放在竖着木板的前面,又用了大的木砖倾斜60°的放在竖着的长木板的四面。竖着的长木板的前左右的地方都放着一样的一块木砖;他选择砖块垒高,一块一块的垒高。将场地上的推车靠在木砖旁边,转了转身体,抓了抓脑袋,他夺过周李建手里的小推车边推边跑到自己搭的地方,将小车抵住木块的最底端;大庆捡起长条形的砖块,继续将长木条竖起来,用小车的另一面撑住木板。在长木板的另一端整齐的排满木砖。把推车靠近木板旁,双手环抱着很多的木块,堆在小推车里。

假设1:木板的一面有木块的支撑,那么长木板就不会倒了。

    假设2:长木板的四周都有木块,而且都有三角形状的方式堆放,那么长木板就更坚固了。

    假设3:用小车抵住木块的最底端,那么木块就能够固定住了。

    假设4:换成木块垒高,就能更稳,量出老师的身高了。

    假设5:在长木板的一边用木砖垒高做支撑点,另一边用堆满木块的小车把长木板抵近垒高的木块,就能固定长木块。

2.社会情感假设:

    他将木砖放成两排垒高,垒到10块的高度时,将木板靠在垒高的木砖上,对身边的黄芳晓说“来帮忙”;他跑小木屋的地方再次邀请黄芳晓帮他搬砖。他爬上2排砖的上搬动竖着的木板,要求黄芳晓将短的木板递给他,他站在木砖上将短的木板放在竖着的长木板上;他站在木砖上将短的木板放在竖着的长木板上,手扶着木板说:“好了,老师,你过来。”

   假设1:如果有了黄芳晓的帮助,那么长木板一定很快就固定好了。

   假设2:再次得到黄芳晓的帮助的话,就可以在长木板上竖3块短木板。

   假设3:我站在木砖上,有黄芳晓的帮助,长木板会坚固。

五、对策:

(一)配合验证——满足幼儿的探索欲望

叶徐庆觉得自己已经将木板固定住了,并邀请教师试验自己的劳动成果时,教师是积极配合,并一再询问幼儿,自己的站立的方式是否合适,测试教师身高的成功。

教师积极的回应幼儿的需求(参与测量),在行动上和语言上给足幼儿积极探索的欲望,在试验中征求幼儿的意见,尊重幼儿的游戏方式,这种游戏的介入有利于幼儿的学习与发展。教师在游戏中对幼儿的支持和鼓励,就是顺应幼儿的前提下,在幼儿内部动机的驱使下对学习品质的养成。

(二)放手等待——珍视幼儿的每一次尝试

1.放手等待:

等待幼儿在探索中会出现多次的尝试、验证、再次尝试、总结经验。需要大量的时间和尽力,有可能达不到自己预想的结果(叶徐庆游戏的最后还在尝试寻找自己最好的办法固定长木板),但是他在一次次的不放弃中,在经验的不断积累和强化中,逐渐达成目标。

教师的放手不等于放任幼儿不管,在适当的时候介入游戏,推进幼儿的发展。放手的前提是在观察和评估后作出的正确的判断,考虑游戏探索中是否还有提升的空间,激发幼儿尝试探索和验证的兴趣,给足幼儿获取经验的机会和时间。

在这次的固定“大量尺”中,叶徐庆是小步递进的发展,每一步都会有自己对重力的经验积累。《指南》中强调要珍视游戏的独特价值,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经验获取的需要。

2.放慢脚步:

    当每一次游戏结束之后,我们是否停下脚步,不忙与收拾与整理材料,留有作品,耐心的再等等,再等等,或许您会发现奇迹,会发现孩子又一次成功的验证,或许能看到还那露出成功的笑容。

    在建构游戏中,我们可以换一种方式来等待孩子的奇迹,将作品不拆除,利用餐后的时候允许孩子再一次的探索验证。而此时就是我们最支持孩子游戏的一种方式,培养孩子认真专注、敢于探究和尝试的品质。

(三)分享交流——提升经验

1.游戏分享:

    《指南》中科学领域表述:成人要善于发现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充分利用自然和实际生活机会,引导幼儿通过观察、比较、操作、实验等方法,学习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帮助幼儿不断积累经验,并运用新的学习活动,形成受益终身的学习态度和能力。

    此幼儿在游戏的最后仍处在验证中,说明孩子对此游戏的重点感兴趣,教师的分享时需要提炼孩子已有的经验,梳理孩子通过游戏已获得的现有经验,提升幼儿对于力所获得的宝贵经验。

2.生成教学:

此游戏案例的重点倾向于该幼儿对与重力的探索,游戏中所获得经验远远的超越建构式课程,那么真正的体现了游戏的价值,生成教学中又一次的满足幼儿用语言上去陈述自己的发现和探索的感受,以及与同伴分享了那份获得成功的喜悦。通过这样的交流让更多的孩子关注重力,激发幼儿对此概念的兴趣。

那么有意义的分享及生成教学就是告诫我们教师游戏中如何关注幼儿、观察和分析幼儿的行为,提炼出具有价值的又利于幼儿学习与发展的经验所在。教师必然需要有清晰的目标意识,时刻提醒自己,游戏的分享是否能推动幼儿的学习与发展。

   

一、案例背景:

游戏为幼儿提供了“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的机会,游戏中解决的问题都是幼儿的真问题。经常玩建构游戏的幼儿,能够获得大量有关数量、图形以及空间的核心经验,主要表现在积搭各种作品的过程中,建构材料极具可移动性和变化性,其丰富的造型体验,对幼儿的综合的科学探索能力及空间思维的意义极大。建构中经常会看见重复着某一行为,在不停的拼搭和垒高及各种玩法就是幼儿正在发展过程中的某种知识和能力,他们的每一次重复,对他掌握这一知识和能力都有极大的好处。

建构场地上,大班幼儿叶徐庆每次的建构都很有想法,时而组成小组式的搭建,组内的小朋友都很听他的建议,按照他的指挥进行建构,时而一个人建构,琢磨着搭建很多奇形怪状的造型。在建构技巧的他对垒高、穿插、平铺、排列、对称、围合等很熟悉。这一次在搭建中他遇到了之前没有遇到的困难,他想帮老师量身高,但是长的木板总是竖不起来…… 

二、描述:

片段一:他将长方体的木砖放成两排垒高,垒到10块的高度时,又将一块一米长的木板竖着靠在垒高的木砖上,对身边的黄芳晓说“来帮忙。”黄芳晓跑过来扶着竖着的长木板,她扶了几秒就走了。大庆爬上垒高的木砖,右手扶着木板,双腿半跪着在两排木砖上,竖着的长木板倾斜了。他从双排的木砖上下来,从旁边拿了一些正方体木砖放在竖着的长木板的前面,又拿了两块相同的正方体重叠在正方体前面,又拿起一块正方体放在长方体的前面,又用了大的木砖倾斜60°的放在竖着的长木板的四面。大庆又用小车运来了很多木砖又在60°的砖外面围上一层。竖着的木板的前左右面的地方都摆了相同的一块木板。

片段二:他跑小木屋的地方拉黄芳晓过来。他爬上2排垒高的长方体木砖的上搬动竖着的木板,叫黄芳晓将短的木板递给他,他站在2排垒高的长方体木砖上将短的木板放在竖着的长木板上,说:“好了,老师,你过来。”教师走近“要怎么站”,“靠着站”教师背靠着站着,大庆转身对黄芳晓说“小小,小小,再给我拿一个。”黄芳晓递给大庆一根短木板。大庆将这块木板叠高在刚才的短木板上。“小小,小小给我那块石头”过了一会儿黄芳晓递给他一块短木板。大庆将短木板贴近教师的头部靠着竖着的3块木板。教师离开“测量处”说“这是我的身高吗?”大庆“嗯”。大庆的一只手扶着竖着的3块木板,另一只手拿着横着的木板。教师说“可是,你有办法固定它们吗?”教师伸手将大庆的所有木板都扶着并感谢。大庆从木砖上爬下来。此时教师扶的木板要倒了。另外一个男孩子向站上去帮助他扶着,结果被他拒绝了。这位男孩子还是执意爬上去帮助扶着,大庆拿着正方形的小砖一块一块的靠着竖着的长木条垒高。教师说“要不要我帮忙?”“不用”教师走开。木板倒塌了……

片段三:大庆继续捡起散落一地的木板、木砖、正方体的木板开始搭建了,他选择了砖块垒高,一块一块的垒高。将场地上的推车靠在垒高的长方体木砖旁边,转了转身体,抓了抓脑袋,去材料区夺过周李建手里的小推车边推边跑到自己搭的地方。将小车抵住木块的底端。另一个男孩子拿走了小推车,垒高的木砖又倒掉了……

片段四:大庆捡起长方体的木砖,继续将长木条竖起来,用小推车轮子的一边撑住木板的一面,在长木板的另一端整齐的排满木砖。周李建把推车拿走了,木板又一次倒了……

片段五:叶徐庆又在游戏场地里找到了一辆推车,用小推车的侧面靠近竖着的长木板旁,双手环抱着很多的木块,堆在小推车里,“大量尺”终于被固定住了……

四、分析:

(一)尝试行为——小步递进发展

第一次:将木砖方成两排垒高,把长木板靠近垒高的木砖旁,尝试利用木砖作为长木板的支撑点。邀请了同伴黄芳晓的帮助,交代同伴扶着就能稳定,同伴走开后,长木板出现倾斜。

第二次:将身后散落的正方体木砖叠放在长木板的前面,用长方体木砖倾斜60°竖在木板的三面(三角稳定性的原理)。竖着的长木板暂时稳定。教师的身高比一块长木板要长,需要再原有固定的长木板上增添三块短的木板才能量出身高。再次请求同一个同伴黄芳晓,并交代其任务是递短木板,示意教师来测量身高。叠加的短木板没有固定,最后测量失败。有同伴和教师主动询问是否需要帮助,被其拒绝。木板整体倒塌。

第三次:他选择身边另外的一种材料(长方体木砖)垒高的方式进行,利用第二次的在周围用木块固定,在两旁用小车做支撑。最后同伴拿走推车的瞬间,木砖全部倒塌。

第四次:继续使用长木板,长木板的一边用了第一次的固定方法,木板的另一边用了小推车,将小推车内放满了木块,此时的木板很坚固的固定好了。

叶徐庆经过反复的试验尝试,运用多种方法将长木板竖立起来。积累了有关于固定“大量尺”的经验是:找到支撑点、利用三角定论固定、底端重力维持、找到支架。

(二)认真专注——学习品质提高

 叶徐庆在不断的尝试过程中,几次屡遭失败,有寻求帮助的失败(寻求黄芳晓小朋友帮助扶住长木板,最后黄芳晓只是扶了一会儿就走了),有别人恶意破坏(小朋友拿走推车),在帮教师量身高的同时因为木板的不够长,导致全部倒塌。都没有击败他放弃游戏的信念,一再坚持自己的想法,很认真的思考,他转了转身体,抓了抓自己的脑袋。都能突出他遇到困难不怕,敢于探究和尝试自己的方法,并一次一次的验证。

叶徐庆双手轮流在头顶上擦了擦汗水,依旧坚持寻找更好的固定方法,对于现状的他所获得的经验就是,在木板的一边用木砖垒高来做支撑点,另一边用堆满木块的小车里稳固基底就能帮助长木板竖起来,另一种办法就是在木板的最底端四周都围上木块,利用60°斜角三角形稳固基底。利用力的夹击的办法。

(三)假设建立——认知水平提升

1.建构技能认知假设:

他将木砖放成两排垒高,垒到10块的高度时,把长木板竖着靠在垒高的木砖上;将正方体木砖的放在竖着木板的前面,又用了大的木砖倾斜60°的放在竖着的长木板的四面。竖着的长木板的前左右的地方都放着一样的一块木砖;他选择砖块垒高,一块一块的垒高。将场地上的推车靠在木砖旁边,转了转身体,抓了抓脑袋,他夺过周李建手里的小推车边推边跑到自己搭的地方,将小车抵住木块的最底端;大庆捡起长条形的砖块,继续将长木条竖起来,用小车的另一面撑住木板。在长木板的另一端整齐的排满木砖。把推车靠近木板旁,双手环抱着很多的木块,堆在小推车里。

假设1:木板的一面有木块的支撑,那么长木板就不会倒了。

    假设2:长木板的四周都有木块,而且都有三角形状的方式堆放,那么长木板就更坚固了。

    假设3:用小车抵住木块的最底端,那么木块就能够固定住了。

    假设4:换成木块垒高,就能更稳,量出老师的身高了。

    假设5:在长木板的一边用木砖垒高做支撑点,另一边用堆满木块的小车把长木板抵近垒高的木块,就能固定长木块。

2.社会情感假设:

    他将木砖放成两排垒高,垒到10块的高度时,将木板靠在垒高的木砖上,对身边的黄芳晓说“来帮忙”;他跑小木屋的地方再次邀请黄芳晓帮他搬砖。他爬上2排砖的上搬动竖着的木板,要求黄芳晓将短的木板递给他,他站在木砖上将短的木板放在竖着的长木板上;他站在木砖上将短的木板放在竖着的长木板上,手扶着木板说:“好了,老师,你过来。”

   假设1:如果有了黄芳晓的帮助,那么长木板一定很快就固定好了。

   假设2:再次得到黄芳晓的帮助的话,就可以在长木板上竖3块短木板。

   假设3:我站在木砖上,有黄芳晓的帮助,长木板会坚固。

五、对策:

(一)配合验证——满足幼儿的探索欲望

叶徐庆觉得自己已经将木板固定住了,并邀请教师试验自己的劳动成果时,教师是积极配合,并一再询问幼儿,自己的站立的方式是否合适,测试教师身高的成功。

教师积极的回应幼儿的需求(参与测量),在行动上和语言上给足幼儿积极探索的欲望,在试验中征求幼儿的意见,尊重幼儿的游戏方式,这种游戏的介入有利于幼儿的学习与发展。教师在游戏中对幼儿的支持和鼓励,就是顺应幼儿的前提下,在幼儿内部动机的驱使下对学习品质的养成。

(二)放手等待——珍视幼儿的每一次尝试

1.放手等待:

等待幼儿在探索中会出现多次的尝试、验证、再次尝试、总结经验。需要大量的时间和尽力,有可能达不到自己预想的结果(叶徐庆游戏的最后还在尝试寻找自己最好的办法固定长木板),但是他在一次次的不放弃中,在经验的不断积累和强化中,逐渐达成目标。

教师的放手不等于放任幼儿不管,在适当的时候介入游戏,推进幼儿的发展。放手的前提是在观察和评估后作出的正确的判断,考虑游戏探索中是否还有提升的空间,激发幼儿尝试探索和验证的兴趣,给足幼儿获取经验的机会和时间。

在这次的固定“大量尺”中,叶徐庆是小步递进的发展,每一步都会有自己对重力的经验积累。《指南》中强调要珍视游戏的独特价值,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经验获取的需要。

2.放慢脚步:

    当每一次游戏结束之后,我们是否停下脚步,不忙与收拾与整理材料,留有作品,耐心的再等等,再等等,或许您会发现奇迹,会发现孩子又一次成功的验证,或许能看到还那露出成功的笑容。

    在建构游戏中,我们可以换一种方式来等待孩子的奇迹,将作品不拆除,利用餐后的时候允许孩子再一次的探索验证。而此时就是我们最支持孩子游戏的一种方式,培养孩子认真专注、敢于探究和尝试的品质。

(三)分享交流——提升经验

1.游戏分享:

    《指南》中科学领域表述:成人要善于发现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充分利用自然和实际生活机会,引导幼儿通过观察、比较、操作、实验等方法,学习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帮助幼儿不断积累经验,并运用新的学习活动,形成受益终身的学习态度和能力。

    此幼儿在游戏的最后仍处在验证中,说明孩子对此游戏的重点感兴趣,教师的分享时需要提炼孩子已有的经验,梳理孩子通过游戏已获得的现有经验,提升幼儿对于力所获得的宝贵经验。

2.生成教学:

此游戏案例的重点倾向于该幼儿对与重力的探索,游戏中所获得经验远远的超越建构式课程,那么真正的体现了游戏的价值,生成教学中又一次的满足幼儿用语言上去陈述自己的发现和探索的感受,以及与同伴分享了那份获得成功的喜悦。通过这样的交流让更多的孩子关注重力,激发幼儿对此概念的兴趣。

那么有意义的分享及生成教学就是告诫我们教师游戏中如何关注幼儿、观察和分析幼儿的行为,提炼出具有价值的又利于幼儿学习与发展的经验所在。教师必然需要有清晰的目标意识,时刻提醒自己,游戏的分享是否能推动幼儿的学习与发展。

   


(原作者:胡正芳)

评论

还能输入140

用户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