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部小班年级组
背景分析: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提出:幼儿园必须把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幼儿年龄越小,体内所需水份比例就越高,及时的补水对幼儿身体发育非常重要,因此如何培养幼儿自觉足量的喝水习惯就显得尤为重要。
现状分析::
由于小班孩子刚入园不久,没有主动喝水的意识,有些孩子往往一天下来才喝了一杯水;有些孩子每次喝水只喝了一小口;有些孩子干脆喝一半倒一半等等。大部分时候都需要老师地提醒,但有时我们也往往顾不上全体的幼儿,而且对于每位幼儿的喝水情况,教师一天下来也不是特别清楚。那么如何让小班幼儿养成主动喝水的习惯,挖掘小班喝水环节的教育价值呢?
我们的思考:
因此我们开始思考用何种形式才能有效记录幼儿的喝水情况?能激发幼儿更多地兴趣去主动喝水?
经过各班教师的思考我们采取的方法之一是通过设计趣味性的记录方式激发孩子们的喝水兴趣,从而帮助孩子们逐渐养成爱喝水、会主动喝水的良好习惯。
行动研究一:小一班—小水滴记录法
问题和现象(一):
教师在喝水记录墙上为每位幼儿粘贴了一个长磁条,并制作了一些小水滴的图片,在水滴后面也贴上了磁条。与幼儿共同探讨如何使用这个小水滴来记录自己的喝水情况,孩子们都说喝一杯水贴一个水滴,喝两杯就贴两个水滴。有了这个喝水记录后,孩子们喝水的兴趣大大增加了,几乎每位幼儿都能很主动的去喝水,喝好水后粘贴上一个水滴,孩子们会显得特别兴奋!通过这样的记录方式即快速又方便,而且也非常清晰,教师也能随时关注到孩子们的喝水情况,提醒喝水量不够的孩子多补充水。
分析与措施(一):
加入更利于幼儿统计的数字标记。
在孩子们操作了一段时间后,我们目前开始提供了一些小数字在喝水墙上,想关注孩子们是如何利用这些小数字进行喝水记录的。我们发现很多孩子滴了几个小水滴后,就把与水滴数量相应的数字粘贴在水滴的后面,进行了一个统计。孩子们在统计自己的水滴数量的同时也在进行了手口一致地点数,最后粘贴出水滴的总数。这也让小班幼儿在进行喝水记录的同时,感知和理解数、量及数量关系,循序渐进地我们将课程融入其中。
问题和现象(二):
幼儿自带水壶很难记录,有的幼儿喝一口就去滴了一个水滴,有的幼儿喝了自带水壶干脆不记录。
分析与措施(二):
提供一个大水滴标记来表示喝一壶水。
行动研究二:小二班—小鱼吐泡泡
小二班创设了“小鱼吐泡泡”的游戏情景。就是每个幼儿有一条自己的小鱼,小鱼穿在一根长长的线上,可以游来游去,最上面是小鱼吐出来的泡泡,分别是1至5的泡泡数量。我们采用的是从1至5的圆点表示。孩子们对于这样的游戏情景十分地感兴趣,他们很喜欢去摆弄小鱼。通过集中活动,我们一起学习正确的记录方法。让孩子们知道只有喝过水才能让小鱼往前游一次,并且吐出一个泡泡。有了“小鱼吐泡泡”的游戏化记录方式,我们可以明显感受到部分孩子会主动去喝水了,为了让自己的小鱼游起来突出更多的泡泡,幼儿喝水的积极性显著提高。有了互动墙饰,我每天只要看看小鱼游动的位置和泡泡的数量就能知道幼儿的喝水量,对喝水量不足的幼儿开展重点指导,保证每位幼儿在园的饮水量。另外,对于身体不适的幼儿,我会在饮水墙饰对应小鱼的身上放上红灯标记,便于进一步关注这类幼儿的饮水量,同时让幼儿自己也意识到,小鱼亮起红灯了,要多喝水。
问题和现象:
1.孩子们在让小鱼吐泡泡的过程中,经常会不按顺序游,有的喝了一杯水就直接就游到4个泡泡下面,有的游到5个泡泡下面。有的游到3个泡泡处又往回游了。
2.小鱼游的动作游不好。
分析和措施:
1.这个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墙面上展示的1至5的圆点数量表示方式不适合小班幼儿,因为孩子要对应着去数上面的圆点,距离近的可以还比较直观,但是距离远的就不容易数清楚,不能直观地看清泡泡的数量。
2.穿小鱼的绳子距离不够长,每个数量之间的间距过短,不适合小班孩子大幅度的游小鱼动作。
针对以上现象,我们采取了相应的改进措施:
1.我们对泡泡数量的表现方式进行了改变,用一个泡泡结合数字的结果呈现方式来表现泡泡的数量。这样能直观地看清楚泡泡的数量,一目了然。
2.然后,我们还对小鱼游动的距离进行了加长。我们会继续对我们的喝记录进行观察,及时关注幼儿的表现,让喝水记录发挥最大的教育价值。
行动研究三:小三班—大布袋的本领
小三班在水杯架旁边的墙面上,悬挂了六个布袋,上面每个小朋友都有一个小口袋,贴上名字标签,方便幼儿对应记录,所以幼儿使用起来能快快地找到自己的小口袋。最先我们将六个大布袋全都放置在卫生间入口的墙面上,孩子们发现大布袋上有许多小口袋,还有着自己的名字标签,这个是干什么用的呢?对口袋的用途充满好奇。我们进行了一次关于《大布袋的本领》的谈话活动,告诉孩子们大布袋要和爱喝水的小朋友做朋友。于是孩子们的记录行为开始了,教师的观察也紧随其上,这是否适合孩子们呢?
问题与现象(一):
1.拥挤和吵闹现象:原先我们将布袋放置在水杯架旁边的墙面上,可是空间狭小,孩子们记录时会拥挤现象,尤其是集中活动后和点心后的喝水记录时间段,造成时间的隐性浪费。孩子一拥挤,先来的小朋友记录好了,但人多出不来,后来的小朋友要往前挤,又造成吵闹和争执。
2.安全隐患:喝水记录袋旁边就是立式空调,虽然电源插座隐蔽,但近距离的靠近,还是存在安全隐患。
3.记录使用的吸管短而轻,孩子不小心碰到容易掉下来。而且放置得较高(杯架上),幼儿拿取不方便。
分析与措施(一):
1.由大统一的布袋放置,换成分小组,悬挂不同的地方,并放置在离相应小组近点的地方,拥挤现象迎刃而解,记录的速度加快了,争执声不见了。
2.吸管改成了星星棒,星星棒原本是区角中的一种游戏材料,孩子们对它很喜欢,颜色多样,形状精致,于是我们将星星棒投放到喝水记录袋中,替代来了吸管。并把星星棒放置在小组口袋的最后一个袋子中,孩子每次记录只需要从最后一个口袋中拿取就可以了。
问题与现象(二):
小组喝水记录袋是用贴勾粘在柜子上的,不牢固,贴勾容易掉下来,而且记录袋会摇晃。
安全隐患:星星棒的头是尖尖的,若使用不当戳到皮肤很疼,存在安全隐患。
3、孩子们看不到自己插了几根星星棒,不能做统计。由于口袋较深,而星星棒的棒子较短,插入口袋后,就掉到口袋中去了,孩子看不见了。
区域中的星星棒和喝水记录袋中的星星棒总是混淆,孩子总说:“老师,星星棒没有了,不够了。”其实是孩子们把星星棒都拿到材料架上去了
分析与措施(二):
1.星星棒换成了彩色棒冰棍,漂亮又安全,而且棒冰棍比较长,孩子记录后都能方便数一数今天喝了几杯。
2.三、四小组的记录袋换到了墙面上,并固定起来,更加牢固,其余小组的记录袋也用图钉进行加固。
3.小口袋的宽度过大,根据之后投放的材料,可是适当调整口袋的大小和深度。
经过之前的调整,现在孩子使用起来方便了许多,但仍然还有很多新的问题出现,我们将持续观察,不断改进,为孩子营造更舒适、便捷的环境。
行动研究四:小四班—小鱼喝水
为了能更好地吸引孩子们喝水,小四班设计了以小鱼喝水的趣味游戏化方式进行,采用的材料是磁条和磁性小鱼。另外我们还在张纸上分别贴上了一滴水滴、两滴水滴……七滴水滴,孩子们每喝完一杯水就把小鱼往前游一下,以这样的方式来统计孩子们一天的喝水量。
问题与现象(一):
1.经过实际操作,我们发现小水滴设计的太小,不方便孩子们观看和对应操作。
2.买来的磁性小鱼粘性不够,经常掉落下来。
3.有些孩子们是自带水壶的,那又该如何记录?
4.孩子们在使用的过程中是茫然的,并不是很清楚该怎样正确地操作。
分析与措施(一):
针对以上现象,我们进行了第一次的整改:
1. 将水滴设计得大一些,方便孩子们观看和对应。
2. 更换小鱼后面的磁条,让它变得更加得有磁性。
3. 将原先最后的七滴水滴换成一个小水壶。
4. 继续通过集体谈话的形式和孩子们共同讨论操作方法。
问题与现象(二)
在改进后的材料使用过程中,我们发现较之之前的使用情况确实有所改善,孩子们能较容易的进行对应,且小鱼掉落一地的现象再也没有了!可是
盲目操作的现象仍然存在,有些孩子刚喝好第一杯却把小鱼游到了第六杯的下面;有些孩子明明只喝了三杯,他却把小鱼游到了五滴小水滴的下面等;还有些孩子一天下来小鱼仍呆在一个地方没有变化过。
分析与措施(二):
针对这个现象,我们又一次静下来思考其中的原因所在,经过商讨,我们发现错误的源头是我们。我们在设计的过程中忽略了孩子们的年龄特征(孩子们一边要记录一边还要做动态的统计确实难度过大),于是
将原先一滴水滴、两滴水滴……七滴水滴的形式更换成简单的一滴一滴的形式,在每滴水的上面按照它们的排列秩序分别贴上相应的数字,孩子们每喝一杯水小鱼就往前面的水滴进一格。
在这种新形式下我们发现小鱼乱游的现象减少了,通过看数字的方法使孩子们一目了然的知道自己今天喝了多少水,同时通过数水滴的方法在无形中培养他们手指点数的能力。
喝水看似简单,培养幼儿自觉自愿地喝水习惯却并不那么简单。但是,我们相信只要我们一如既往地坚持,并坚持做到细心观察、耐心教育、不断思考、不断改进,挖掘喝水环节中蕴涵的教育价值,那么我们的幼儿才会做到科学、正确地饮水,为每个孩子的健康成长打下更扎实的基础。
评论
还能输入140字
用户评论